返回卷九十四 仙山万古犹长春 佛殿千年固永镇  皖江情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徐桥镇是皖西南人文荟萃之地,物资商贸集散中心。徐桥镇位于大别山余脉、安徽省的西南大门与湖北省和江西省接壤安庆市的西南方长江北岸的太宿望三县交界处,东起佛子岭,西至好汉凸,北耸茗山,南横泊湖。据史料记载,徐桥镇始建于明清时代,年份无法考究。该镇自古物华丰茂、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人杰地灵。水陆交通的便利给这弹丸之地带来了无限商机,它历来是商家必争之地。该镇经济活跃,歌舞升平,素有“小上海”美誉。望江华阳杨湾闸建成前,船只从该镇下桥坝可直达长江;建成后,水位降低,拦湖造田,建成创业村。清咸丰初年(一八五一年)名徐家嘴,仪有村店数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居民商户逐渐增多。光绪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年),建天主堂、经堂、女校,续建福音堂、圣公会。民国期间,铁龙乡公所设此。一九四九年十二月改名徐桥镇,后升为区级镇,直属于县。镇内有墩上古人类遗址、水乡名刹杨泗古寺、古色古香的石板老街和百舸争流的水码头。由于地理条件优越,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清末民初就是徽商鄂贩云集之地。大小街巷,店铺林立,商号繁多,百业齐全,尤以本地生产的桥庄布(白老布、青花布、色子点布、条纹布、藕禾布)驰名省内外。过去徐桥老街房屋大都是砖木结构的徽派建筑,大体是前店后坊或前店后宅,从幸存的一些大院仍可看出当年的繁荣。老街不仅因为商业繁荣出名,更因为文化底蕴深厚而使得人们流连忘返。徐桥地区是县内主要产棉区,历史上土纺土织的“桥庄布”颇负盛名。该镇是“桥庄布”的主要销售市场。泊湖水产丰富,特别是银鱼远近闻名。商业活动颇为活跃。民国二十三至二十六年(一九三四至一九三七年),曾一度通汽车,往来于望江、徐桥、县城之间,水陆交通方便,被誉为“小上海”。抗日战争爆发后,侵华日机多次轰炸破坏,曾一度萧条。解放后,太、宿、望三县的粮食、盐业、百货、土产、食品五大公司建于该镇,县办商业亦相继在该镇建立分支机构,经济活跃,市场繁荣。

    徐桥老街。商业发达的徐桥老街,曾经有五百多号店面。老街上商户都有许多不成文的规矩,遵循“营道有术,贾业必兴”的古训。老街最负盛名的还是茶馆。这里的茶馆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之处体现在,当街摆桌,顾客来去自由,可点茶也可自带茶叶,茶馆多专门聘请说书先生或清唱的小姑娘为顾客助兴。过往客商在这里品茗听唱,一解商场上的烦恼,蓄养精神,清理思路,养情怡性。茶馆伙计一般肩搭白练,身着长衫,有客人来了则长呼一声“客位”,顺势拉开桌椅,摆开架子,热情招呼道:“里面请,里面请!”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伙计不时展示一下茶道,说点小段子,玩个噱头,顾客听后个个飘然若仙,身心俱爽。有的茶馆还兼带为人操办红白喜事,并将茶文化渗透其中。另外:镇内有墩上古人类遗址、水乡名刹杨泗古寺、古色古香的石板老街和百舸争流的水码头。过去徐桥老街房屋大都是砖木结构的徽派建筑,大体是前店后坊或前店后宅,从幸存的一些大院仍可看出当年的繁荣。徐桥的茶文化就像一坛陈年老酒,让我回味无穷,勾起了怀旧的情怀。我告别徐桥,不舍和牵挂之情袭上心头。古镇的韵味已烙在我的脑海,是老茶馆所弥散的茗香,是积淀的茶文化,使得我内心萌发了闲时再来品茗、听戏、寻古访幽的期盼。

    花亭湖风景区。太湖县是中国佛教禅宗之乡,有大别山第一大湖花亭湖。花亭湖不仅风光优美、气候温和,更有着许多的名胜古迹,让人探寻。位于大别山南麓,有花亭湖、龙山、海会寺、西风禅寺、佛图寺、狮子山六大景区和老城老街、千佛寺、观音寺、安城堡、秋潭寺、辛冲方竹及天华寺六个外围景点。风景区以花亭湖水库为主,湖中岛屿星罗棋布,湖岸迂回曲折,港湾幽深。法华方竹、天华杜鹃、中华蜂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