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章 朝堂风波  我当太子那些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李承乾得意于自己的计划完美进行的同时,长安城内太极宫太极殿内,正因为他的事而吵得热火朝天呢。

    “陛下,太子如此行为实在有违一国之储君之风范,更是有违礼法,臣恳请陛下降旨惩处”

    “王御史此言差异,太子如何有失储君风范又如何有违礼法日前陛下降旨让太子监管刑部,他此去兴善寺正是为了刑部之事。殿下不顾自身安危,亲身前往查看,臣认为不仅不能罚,还该重赏”

    “杜相何出此言陛下只是让太子审核尚书省难以裁决之刑诉,何曾要其亲自前往查案身为一国储君,将自身置于危险境地,本就不该。更重要的是,兴善寺佛道冲突,太子身在当场,却未能及时处理,才造成此等惨案,不该追责吗”

    “哈哈哈,笑话,不说太子当时身边只有聊聊几个护卫,自身安全尚且难以保证,又何来阻止冲突发生一说更何况,若是按照崔御史所言,只要身在当场就该为此事负责,那在场的文武百官全都在长安,兴善寺也是在长安,是否都该追责”

    “齐国公不要混淆视听崔御史的意思是太子既然参加了佛道大会,而且正是他所出的辩法题目致使当场佛家僧侣不满,从而造成冲突,合该为此负责”

    “一派胡言太子”

    “为何不可太子”

    以崔颢、王赟为首的众多御史言官从上朝伊始便抓住李承乾昨日身在兴善寺,而那里又发生上千人死伤的大案而弹劾李承乾。

    相对的,以长孙无忌和杜如晦为首的大臣们则是极力为李承乾辩护。

    朝堂之上,只有位列右首的武将们一副看热闹的表情,谁都不发言。

    另一位从始至终面沉似水,一言不发的就是咱们的李二陛下了,如果仔细看,就能发现,李二陛下不仅没有发表意见,甚至有些昏昏欲睡

    直到又一位大臣出列说话,李二陛下和那群武将才回过神来

    “陛下,暂且不论太子昨日之事,之前太子向陛下建议将突厥战俘编为苦役,现今那十数万突厥百姓依旧在关内道北部修建直道。据微臣了解,从陛下下令按照太子建议执行驯化之策以来,已经有超过上万的突厥百姓无辜惨死太子所献之策本就有伤天和,且我华夏历来是礼仪之邦、仁义之邦,我大唐更是以仁孝、厚德治天下,然太子却毫无仁德可言,献上此等歹毒之策,其心性实在难当储君之位”

    “嗯”李二陛下眉头立马皱了起来,之前那些人吵归吵,也只是要求惩戒太子,可这位的意思是李承乾都不适合当这个太子了

    “陛下,郑大人所言极是太子不修仁德,非是我大唐之福啊,恳请陛下圣裁”

    “臣附议”

    “臣附议”

    只是转瞬间,所有之前因兴善寺之事而弹劾李承乾的人,全都附议这位郑姓官员的话,让李二陛下眉头皱的更深了。

    要说这朝堂之上最能明白李二陛下心思的,很多人会以为是长孙无忌这位李二陛下一直以来的“好基友”,但是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李二陛下都皱眉了,长孙无忌还在面色沉重的看着要罢免太子的这位官员。

    而另一个人却直接跳了出来

    “放屁你们放娘的什么罗圈屁突厥战俘全都死了又怎么样还扯到太子身上了,你们这些老家伙还要不要脸了”

    能在大唐最高会议现场说出这等话的,毋庸置疑就只有程知节一人了

    而众臣看到程知节站出来,各自表情也是完全不同那些支持李承乾,或者说站在李二陛下这边的大臣一个个虽然都满脸的无奈之色,但是也可以看出他们都松了口气。

    而那些御史、言官,尤其是针对李承乾的人,则是一脸吃了金坷垃的模样。

    “你”

    “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