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三章 樗朽是他  明朝当官那些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夜已经深了,苏州府衙庑房里,还有一盏灯仍然大放光芒。

    陈惇将自己抄录的水利要点又总结了一下,重新誊抄了一遍,准备拿给归有光看,这将汇入他编写的三吴水利录中。

    太湖流域自古以来以富庶闻名,但伴随着发展,太湖水旱灾情越来越严重,到了如今,每三到五年就要发生一次水灾。归有光居住在安亭时,对太湖地区的水利情况进行了研究,他一套自己的治水主张。如今就在搜集相关的水利文献,已经著成了水利论前水利论后等,现在还要搜集宋c元时期的论著,以资研究太湖水利者参考。

    陈惇看了一眼三江口图,又将图上几处地方用红笔划去了,只因这图上标注出三条太湖泄海之道,但其实到如今,东江c娄江已经淤塞,几近干涸,太湖水只能走吴淞江一条道路出海,一旦吴淞江淤塞,太湖就会发大水。

    他将薄薄几张纸整理好,就往归有光屋中走去。

    没有想到这么晚了,归有光那里居然还来了客人。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归有光感喟道:“杨升庵在滇三十年,老于斯,死于斯,什么都看淡了。”

    “杨升庵一生嗜爱读书,好学穷理,在云南那等偏僻荒凉之地,依然写了南诏野史c云南通志c云南山川志c南中志,每一本传到中原来,都是洛阳纸贵。”坐在归有光对面的人,有陈惇熟悉的声音:“这次我在京里,又看到了这本滇载记,一问才知道是沐府帮着刊印的,新出不久。”

    “我常听闻沐府多不法之事,但却能保住杨升庵,”归有光点头道:“我听说,皇上深恨于他,常问及近况,听到‘老病’两个字才稍觉宽慰。”

    杨升庵是谁,就是已故大学生杨廷和之子,父子俩在“大礼议”中不怕死的表现,让嘉靖帝极为愤恨,廷杖后戍地云南永昌卫。终嘉靖一朝,六次大赦,杨慎终不得还,按明律年满六十岁可以赎身返家,但无人敢受理。曾有一次返回泸州短住,不久又被巡抚派人押解回永昌。

    “保得住性命c活到六十五岁的杨升庵已经不是杨升庵了,他在左顺门的廷杖中早就被杖死了。”这人面无表情道:“胡粉传傅面,插花作双丫髻的杨升庵活着不如死了。”

    “唉,大礼议,大礼议,”归有光忽然觉得嘴里的茶水特别苦涩,“当年的大礼议,真是一笔烂的不能再烂的账了!前前后后扯了近十年,弄得君臣离心,将那亟待破旧立新的朝政置之不理,将那四方之患c生民之苦俱都抛下,只为了一个名分!现如今天子不上朝,百官怠政,难道就是当初的本意吗?”

    “当时张孚敬说‘继统不继嗣,皇统不一定非得父子相继’,如果杨氏父子不固执己见,听了这话”这人摇头道:“连杨一清和阳明先生都心喜其说,可见大礼之争本就是一场荒唐透顶的闹剧。大臣们感念孝宗的恩德,不想让孝宗绝了后嗣,可是当今陛下也是兴献王唯一的独苗,连宗室都知道,要过继儿子,应避嫡长。杨廷和让皇帝做武宗的儿子,且不说有没有从兄弟变成父子的例子,兴献王那一支没有人承嗣,是要灭绝的啊!难怪皇帝要争了,连父子的名分都不能保全,当了皇帝又有什么意思!”

    在门外听得清楚的陈惇不由得一怔,他想起这场旷日持久的“大礼议”来,他一直以为,朝野之士,都对皇帝追崇生父的行为不满,故而百官聚集左顺门哭门,即使遭受廷杖也并不退缩。最后以嘉靖帝独裁手段,确立了礼仪名分——

    但现在看来,杨廷和杨慎父子,并非真的为孝宗c武宗绝嗣考虑,若不是他俩非要以礼仪名分来制约君权,裹挟百官参与到这场争斗中来,嘉靖时期的君臣,绝不会离心至此。让嘉靖帝做武宗的儿子,且不说是不是乱了套,兴献王就这么一个儿子,又不是宋朝那位宋英宗,有几十个兄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