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三十二章 宾兴院  元枭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想着想着,毛正梁便不由看着堂下的韩熙和姬宗周道:“朱元璋,此人是真英雄。若他能渡过此劫,日后能一统江南者,舍他其谁?”

    一番话,倒也是在韩熙和姬宗周的分歧中,直接表明了自己的看法。

    听到这话,韩熙也就没再说其他。

    只是闭上了嘴巴,坐在椅子上,一副‘且看日后’的模样。

    对此,毛正梁笑了笑也就没说什么,只是看着堂下的姬宗周道:“先生,孤听说咱们的宾兴院这两日来了不少曾下野元蒙故吏c有志之士。

    而孤这两日事物繁忙,抽不得身,却是不知,这之中能入先生法眼的真才实学者?”

    毛贵能在日后的《元史》中,被修编史书的宋濂单独从北国的反元群雄中提出来夸奖,在内政方面,自然做的一点都不差。

    所以,除了广设屯田c降低税赋外,毛正梁在教化及选拔官吏上也是做了很多的。

    故在毛贵占领山东的当年,便就在治所济南设立了“宾兴院”,以招揽曾经的元蒙官吏,和有才学愿意做一番事业的读书人。

    也正因此,对于那些曾在元蒙朝廷做官的汉人,毛贵也采取了‘若能为我所用,则优待;不能为我所用,则任其下野安居’的态度。

    使的占领山东后,很多曾在元蒙朝廷做官的汉人官吏便改变旗帜,投到了他的帐下。

    比如现在的行省参政姬宗周及即将成为毛正梁岳父的刘启付。

    他们都曾在元蒙朝廷做官,且还都曾中过元蒙朝廷的进士。属于这个时代极为宝贵的高级知识分子。

    也正因此,在之后毛贵所推行的改革中,这些以姬宗周为首的元蒙降官,着实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曾是宣慰司同知的姬宗周,如今也就被毛氏父子一步步提拔到了行省参政的位置。使其成为了毛氏父子善待降官的最典型例子。

    然后,也或是出于这个原因。总之在毛正梁带领军队凯旋而归的回到济南后,曾不愿效忠毛氏父子的一些元蒙故吏,却也不由相继住进了毛贵时期便设立的宾兴院,而后就开始在其中成群大谈治国之道。

    却是打算以这种办法吸引毛正梁的注意力,进而使自己得到毛正梁的重视,在毛正梁所建立的政权中获得一个不错的职位。

    这种行径,看上去虽显得不甚光彩,可却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故对于他们这种前倨后恭的行为,身为齐王兼行省平章的毛正梁也并未有什么歧视之意。

    他现在需要人才。在如今时候就因为缺乏合适的人选,以至行省中枢的很多官员往往都是身兼数职。

    中枢方面尚且是如此,地方上就更不用说了。

    如州县主薄c推官c判官c知事等副职,都有着大片大片的空缺。人员上的不足,使得毛正梁的政令至今也只能推行到县一级,县以下的乡镇村社,全都是族长及乡绅自治。

    这也不由使的济南方面下达的很多政令,往往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才能让县城以外的乡镇百姓知晓。

    对于维护统治而言,这样的情况绝非好事。

    所以,毛正梁在此时也是真希望能从如今的宾兴院中选出一些有才干的。这些人人品如何暂且不论,只要能帮助自己,在自己的手下发挥出足够的作用,毛正梁便就十分满意。

    而毛正梁的这种想法,堂下立着的姬宗周自也是一清二楚。

    故在毛正梁言罢后,他便也就从座位上站了起来,然后抱拳道:“受大王恩德感召,这些日子的确来了不少满腹才学的饱学之士。

    比如莱州高登平c德州顾仲凯,都是扬名州府的青年才俊。如今在大王您的感召之下,他们也是满怀热血的前来相投,也实是一件可喜可贺之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