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昭易看着墙上挂着的地图,又对谢从宣说起了另外一个话题,许昭易说道:“说起这春秋战国时期,我就会想到一些著名的战役,比如城濮之战、邲之战、柏举之战、桂陵之战、长平之战。”
“我印象最深测的是关于秦灭六国之战,我对秦灭楚之战做过一些演示,我觉得很有战略意义,而六国中最后被灭的则是齐国,灭齐国的这一年是公元前二二一年。”
“是啊,秦国灭六国之战一共用了十年的时间,而秦部族自身的崛起却用了上千年的时间,在统一六国后的秦朝却只存在了十五年的时间。”
“对于这段历史真的让人深思啊,秦国在统一六国后使用的是郡县制,而之后的汉王朝在建立之初又用的是分封制,直到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这就说明当时的郡县制显得有些超前了,不能为人们所接纳,或者说缺少某些能够具体实施的因素。”谢丛宣很有感慨地说了他自己的一些见解。
“秦最终能灭六国,自然是要归功于秦孝公时代所施行的商鞅变法,你有看过《商君书》吗?”
“看过,另外还有申不害以及韩非子的法家著作我也都看过一些。”谢丛宣回答了许昭易所提出的问题。
“我记得宋朝的王安石还做过一首诗,叫做《咏商鞅诗》,其中有一句就是……”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周文寻走过来接着许昭易的话题说道。
“对,我想说的就是这句诗,看来文寻你刚才是听到了我与丛宣的谈话。”许昭易对走来的周文寻说道。
“我只是在走过来后刚好听到你说了《咏商鞅诗》,至于你们刚才谈论的话题我倒没听见,只是我站在窗台的地方看到你们一直在谈论些什么,所以就想走过来听听,既然你们提到了商鞅,那话题就应该是关于秦国的,或许还有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某些事件。”周文寻说出了他的猜测。
“对,就如你说的那样,我与丛宣随便的谈了一些话题。看样子你应该是想好了吧?既然这样,那我们就一起坐下来探讨一番。”许昭易在说完后就朝客厅走了过去。谢丛宣与周文寻也跟着来到了客厅。
(ex) “你这明显就是没有听懂我的意思,我是说他看到的情境当中可能是小时候的一棵树,或者是一片原野,或者是某件玩具之类的,每个人寄托的对象是不一样的。”
“那你推演出的最意想不到的方式就是骑着自行车?我觉得开车或者走路也都有可能,或者他哪里也没去,就在自己的家中。”
“既然你说了这么多的可能,那你觉得哪一种情况会更符合他的性格?”谢丛宣不以为然的看着高则智问道。
“从我的推演结论来说的话,我更趋向于选择开车,或许他在知道自己要被抓的时候,应该是开着自己的车要去某个地方,或许就是小时候曾经看到过的那片原野,能给他带来精神安慰与寄托的原野。”高则智说道。
“你的境界显然是不够的,我所说的骑自行车是他认为自己不会被抓到的情况下选择的出行方式,应该说是一种极度的自信。这种自信对他来说,即便是他已经知道自己有可能是败露了,但他依然还是会这么做!而且他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也不会只是他一个人知道,我认为你的推演是不符合人物高智商思维的!”谢丛宣否定的说道。
“咱们这也只是一种探讨,一种可能的推演,就如丛宣你刚才所说的那样,没有对错之分,只是看哪种情况更为合理,更加的符合于人物的性格以及思维方式而已。”许昭易看着面前的两人说道。
“是啊,我们也只是以自身为原型来做出推演而以,我的想法则是应该把我们各自结论里的契合点给拼凑出来,说不定就能够得到一个真实的人物性格,就比如刚才高则智与谢丛宣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