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8章 吏五代  明末命运之抉择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占领蓬州后第二天上午,杨昭召见六房有关留守人员。

    看到户房递过来的土地、人口、赋税,财政数字,杨昭大惊,连连摸摸自己眼睛,不敢相信的瞪着户房书办递过来的数字。

    揉揉眼睛,狠狠的按了按自己太阳穴,杨昭还是不敢相信的问道:谭书办,上面登记的,我相如县只有4万人口,只有14万亩土地,每年正赋不过八千担粮食,加上三饷也不过1万6千担粮食,换算成白银,应该征收1万6千两白银(简单的按照每担粮食1两白银计算),全县1万1千多户,每年役银7千7百两白银,再加上商业税,每年合计应该征收万4千两白银。

    大人,自万历年间施行一条鞭法后,我们相如县是将役银一半摊入田亩之中,另一半直接向农户征收。(施行一条鞭法后,对役银一般采用下列三种方式摊入土地之中,到时候征收相应的税银:1以丁为主,以田为辅,以州县为单位,将役银中的部分摊入地亩,户丁仍承担大部分役银。按丁田平均分摊役银,即将州县役银的一半摊入地亩,另一半由户丁承担。以田为主,以丁为辅,即将州县役银中的大部分摊入地亩,其余部分由户丁承担。)

    但是,大人你知道民众逃荒非常厉害,再加上连年天灾,每年收上来的不到7成,一年下来真正能征收到的不过1万6千两纹银而已。

    听到这里,杨昭冷冷的一哼道:哦,是吗,你知道我是本地人,我们相如县才这样点土地,这样点人口?

    抬起头,吏房书办谭达签眼中透着一丝暗光,看着杨昭回话道:大人,是啊。我祖宗五代都是蓬州户房典吏,不会有问题的。

    杨昭大惊,前世说什么官二代,想不到蓬州吏房典吏(相当于现在的财政局长)竟然五代干同一个官职,真是子承父业,拿着洪武帝要求做的鱼鳞册,显得颇为迷茫,良久迷茫的问道:谭典吏,一年俸禄俸禄怎么这么多?

    每个新知州都会这样问,想到这里,谭达签眼中露出一丝狡黠,回答道:大人,洪武爷规定七品官员以下都发俸米,还有衙役,守城门的兵丁,这些都要吃俸米啊,你看看,这有错吗?

    杨昭一边翻着眼前的各种账本,一面暗自盘算,这账目虽然没有问题,正如谭达签说自己是吏五代,大家都是干这种的,怎么可能有问题呢?

    大明施行三种税赋,即田赋,丁赋,商业税。

    田赋就是按照土地多寡征收税赋。

    户赋就是将各家各户按照人口多寡,每年征收丁赋。

    商业税那只停留在名目上,整个相如县商业税不到1千两白银呢。

    在万历年间,明朝最有作为的改革家张居正施行一条鞭法,也就是将一县应该征收的田赋、丁赋换算成银子,然后派出胥吏向各家各户征收银子。

    这虽然是张居正的一个大胆尝试,但正如反对者所说那样,对农民来说出产的是粮食,你不征收粮食反而征收白银,于农民非常不利。

    民众为了缴纳税银,在收成的季节粮食价格往往不及平时的1半,如此这般,民众为了缴纳田赋,往往会多缴上6成7成的粮食。如此一条鞭法在现代人看来简直是屁股决定大脑,朝廷为了多征收白银,苦了普通老百姓。

    所以在整个大明王朝,这一条鞭法没有得到彻底执行。

    更可恶的到了蛮清统治,蛮清最勤奋的皇帝雍正认为人丁可以跑掉,可以逃荒,但土地不能跑掉,为了增加税收,彻底施行了摊丁入亩的制度。

    但这最后又造成另一个后果,那就是白银退色,最后还搞出一个火耗归公。如此加强了对老百姓剥削,但后世一些蛮清学者竟然为他们高唱赞歌。

    看杨昭无语,谭达签内心显得一丝放松,这个知州不过是一个秀才,虽然行五出身,但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