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0章 无耻的赋税制度  明末命运之抉择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明清施行里甲制,也就是110户与哪些孤寡户为1里,由丁粮最多的10户担任里长,其余100户则称为甲首。各里中无力承担差役的鳏寡孤独人户,则带管于110户之外,称为畸零户。

    10名里长以10年为一个周期轮流应役,先后顺序根据丁粮多寡预先编排,每年由1名里长率领10名甲首应当差役,并负责“管摄一里之事”

    在后来,又设立了都这种组织,一都有600户,将550户编为5里,剩下的50户则分派于本都,附各里长名下带管当差,不许划拨别都人户补凑

    但到明朝末年,由于财富、社会地位的变化,各地地方实权落到非职役性地方精英手中。

    除此之外,只要稍稍细究,这种基于职役性的里甲制度完全没有考虑变化,也不可能适应历史发展需要,既然如此,杨昭确定建立保里制度。

    这天,杨昭召集袁定、武明道等人将自己想法说出,叹息道:当时洪武爷建立保甲制度,以让农户更好的服劳役、完成赋税,但大家看看,两百年后,赋税没有丝毫增长,徭役几乎成为民众心头的负担。

    除此之外,各地的里甲长完全成为各地乡绅的附庸,你们说说,这怎么办呢?

    袁定叹息道:轩轾,自古以来都施行乡民自治,这几千年下来都是这样。你虽然不满,但又有什么办法呢?

    杨昭看了看两人道:不是没有办法,我们可以需要发挥乡绅,发挥里甲长的作用啊。里甲长缘何受各地乡绅的压制,主要是这些乡绅手中有钱,很多人还读了书啊。

    若论知识,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在各里都还有几个读过几年私塾的,但他们没有钱。各位,你们想想,若是我们在现在的保甲制度基础上每里确定1个专职的里长,每年补助他两纹银6担粮食,相当于5两纹银吧。

    然后,再根据赶集的特点,每个集市确定1个专职的乡长(元朝每600户设1都长,在明朝朱元璋也曾经仿照元制设立),作为县衙门的派驻点,每个乡长每年补助10两纹银16担粮食,相当于1八两纹银。(明朝柴火皂奴年薪1两纹银,街头贩1年最多可以赚0余两纹银)

    150个里长,需要多开支00两纹银900担粮食,15个乡需要多开支150两纹银40担粮食。再抛开其他杂七杂八的东西,如此每年最多开支700两纹银,1400担粮食(俸禄为570两纹银,1170担粮食),折算成1400两纹银而已。

    这些乡里长除了帮助征收税赋之外,在平时每个里训练10个壮丁,如此就有百来个人,寻常流寇若想作乱,难上加难啊。

    这样的话,若流寇与地方奸猾之徒勾结的话,我们也可以非常快的知道,免得像上次那样被流寇打到城门边的时候我们才知道,我们才做出反应啊。

    袁定想了想,叹息道:轩轾,这种想法好是好,但你想想,这要多少钱,多少粮食啊?前几天你不是在哭喊,没有粮食,没有钱养兵啊,要设定专职里长,设定专职乡长、还有衙役什么的,这需要多少钱啊?

    轩轾,要知道这几年连年干旱,很多地方搞得民不聊生啊。

    杨昭摇摇头,笑道:袁公,设立专职乡长,专职里长,就是为了减轻民众疾苦啊。如今里甲长名存实亡,我设立专职里长,就是确保各个里长负担起正赋征收工作。

    袁公,你也知道,若不能沥青各地真正的人口,耕地面积,我只有征收三饷,这样的话,普通民众更加苦不堪言。若是沥青耕地面积,人口数量,到时候我立马取消三饷,每100亩税田只是征收1石粮食。

    再说了,那些专职里长,专职乡长,最好从那些有一定功名的秀才、读书人中挑选产生。袁公,这些被选中的秀才,读书人都需要正派,年轻,敢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