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七章 长安  大唐田舍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打谷场足足支了三十张桌子,就是那种石头支着门板的桌子,条件有限也不可能搞这个时代的分食制度,大家围在一起多热闹啊,再说,碟碗也不够啊,这都是全村各家各户借来的。

    族里老人和赵一辰、县里官吏,坐在上首的十张桌子。下面是今天打鱼的青壮,半大小子们留着口水在端盘子。

    “小郎君,年岁不大,却把一族治理的兴盛至此,可谓少年翘楚啊!”李子奇感叹道。

    “呵呵,名府过誉了,小子愧不敢当。”赵一辰作揖一邀道:“还请名府和主薄上座,条件简陋,还望海涵。”

    李子奇和杨主薄坐下后,赵一辰抱着依依和赵纪龙、赵一安等人也跟着入座。

    “要是全县都像你黑虎村这般简陋,本官也算是不负圣恩了。”

    赵一辰……

    族人争先恐后,一边赞扬“多亏了十一郎啊”,一边大快朵颐,狼吞虎咽。

    县令李子奇一行人告别后,宴席继续着,一直进行到了晚上,毕竟好几百号人,大家轮流操持,轮流吃席。

    打谷场点着篝火,一片通红,人声鼎沸,好不热闹。依依坐在哥哥怀里,眼睛盯着哥哥手里烤着的烤鱼。

    赵一辰一遍翻转着烤鱼,一遍听着三哥赵一安的汇报。

    整个宴席消耗了整整七千斤鱼,还有各种佐料花费了快七贯钱了。这会这个过惯苦日子的老人正在心疼钱。

    “三哥族里还有多少钱?”赵一辰记得第一次在乌兰县卖鱼有不少结余,上次去会宁县城卖鱼,只购置了十头耕牛,没有购粮食应当还剩不少的钱。

    “两次卖鱼,除了购置耕牛和粮食。如今族里还剩下三百零七贯余四百钱。”

    没想到还有这么多,赵一辰烤好鱼撒上盐,把鱼递给依依。小姑娘眯着眼睛细细啃食着。

    “那三哥,拿出一百五十贯钱出来。”

    赵一安赶紧问道:“十一弟,这么多钱做什么?”

    “发下去,每户一贯,这就八十贯了。还有再去购置三十五石白面,给族中五十岁以上老人,和七岁以下稚子每人一斗。”在赵一安震惊的神态中,接着说道:“给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每人置办一身新衣,也算是族里的一点心意。”

    赵一安不可置信的说道:“十一弟,你可想好了。这可都是你的钱啊!前几日你给大家发粮食,族里再无饥馑,全族都已经很感激了。”

    “三哥,这是大伙打鱼挣来的钱,不是我一个人的。如果不是留着些年开春有用,我都给家家户户配一头耕牛了。”

    赵一辰没有说假话,要不是还计划着来年在村里搞养殖。留着钱买鸡鸭猪苗,建猪圈,他确实早都把钱发下去了。

    赵一安知道他决心已定,便不再劝阻。

    “十一郎,刚大爷让我问问你,族里祠堂有些破旧,过完年能不能修一修。”

    赵一辰看了看打谷场旁的祖祠,确实有些破旧了。便点头同意,毕竟他准备明年农闲时搞几口砖窑,小红砖烧不出来,青砖技术他还是有的。到时候全村修砖房,祠堂一起翻修便是了。

    ……

    这几日,村里天天就像过年一样,热闹非凡。老头老太太都喜欢在聚在打谷场晒太阳、看着小孩子们大闹,称赞着族长的仁慈厚德,想象着以后的好日子。

    依依已经学会九九乘法口诀了,大概识得四五十个汉字。这会在炕上拿着毛笔涂鸦,赵一辰在厨房忙碌着。

    他看着乌兰县刘庆送来的几颗菘,茎圆厚,微青,叶子呈淡青白色,差不多和后世的白菜一个样。据说种植在南方,此时北方很难见到。所以堂堂县令才拿五颗白菜做谢礼。

    赵一辰看着这几颗皱巴巴的白菜,有点发愁。除了包饺子好像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