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302 大丰收!(求订阅)  我有科研辅助系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周四早上七点,寝室。    许秋准时睁开双眼,看了看另外两个铺位,陶焱的位置是空着的,只有一床被子,现在他应该在地球上的某个角落快活着呢,任斌则还在呼呼大睡。    心中推算了一番,经过十多个小时,模拟实验室II的结果应该已经出来了。    想到这里,许秋腾地一下从床上弹了起来,然后特意去洗手间洗了一把脸,这才重新躺回床上,搓了搓手,进入模拟实验室中。    果然,几种新材料的器件性能摸索已经全部完成,目前模拟实验人员已经开始昨日许秋安排的第二优先级任务,正在进行合成实验。    许秋忙看向器件性能的结果。    结果越看越惊喜,大丰收啊!    最高效率,达到了10.12%!    和那篇刚刚发表不久的徐正宏课题组在《自然·材料》中报道的IDTBR体系相当!    许秋不禁开始想象,要是能提前半年、一年拿到现在的结果,可能发表这篇《自然·材料》文章的,就是他以及魏老师课题组。    不过,大概率会比较困难。    像这种《自然》大子刊级别的文章发表,不单单要看当前工作做的怎么样,还要看前期工作,而且通讯作者的加成也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就比如徐正宏课题组发表这篇《自然·材料》之前,他们在开创了ADA这个领域,并发表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虽然可以理解为是灌水,但何尝不也是推动着这个领域的发展呢。    毕竟,除了那种颠覆性的发现,例如用胶带制备石墨烯,大多数的领域想要发展都是一点点磨出来的,我们看到的是最终的IDTBR,在看不到的地方,可能还有其他数种,数十种不为人知的结构。    至于通讯作者的加成,也很好理解。    因为“同行评审”的机制,大佬的文章更容易过稿,而普通的科研工作者想要出头,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得到更好的成果才行,就比如这篇IDTBR的工作,如果换个普通的科研工作者投稿,大概率得到的审稿意见就是“建议转投NC”,最终只能发表一篇《自然·通讯》,档次就差了一截,除非把效率做到11%、甚至12%,才有机会上《自然·材料》。    要说这种制度不公平,也确实不公平,大佬就是有特权。    但这世上本来也没有绝对的公平,维持相对公平就已经非常难了。    要知道,大多数的大佬在成为大佬之前,也是从普通科研工作者一步步爬上去的。    不是有那句来自灵魂的拷问:“我家三代人的努力,凭什么输给你十年寒窗苦读?”    道理都是共通的。    另一方面,徐正宏课题组发表的《自然·材料》,也影响到近期有机光伏非富勒烯领域在《自然》大子刊级别期刊的发文难度。    像这种热门期刊,要兼顾不同领域的工作,不可能让同一领域重复发表太多文章的,除非是那种大热门的领域,或是某一领域短期连续取得重大突破。    而现在许秋10%的效率,谈得上是突破,却不算重大突破。    将心中的杂念抛开,许秋开始仔细分析数据。    不论如何,作为科研工作者,最核心的还是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一共有上千个器件的J-V数据结果,光是分析这些庞杂的数据,许秋就花费了半个小时的时间,也得到了不少结论:    第一,最佳的体系为H22:IDTT-I,效率达到了10.12%,原先H22:IDT-I体系的效率是7.6%,这表明IDTT单元相比于原先的IDT单元,光电性能提升了不少。    许秋立刻认识到IDTT-I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样体系,便将IDTT-I命名为ITIC,对于标样体系来说,名称简单一些比较好,就比如PCE10、P3HT、PCE11、PCBM这些。名字简单就容易被其他人记忆,也容易得到同行们的认可。    此外,ITIC的体系,和3D-PDI体系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