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342 莫文琳:我这个第三作者还真是实至名归呢(求订阅)  我有科研辅助系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下午两点,魏兴思突然出现在216门口,说道:“许秋,韩嘉莹,你们俩那篇JACS的审稿意见也已经返回,我转发到你们的邮箱了。”    许秋点头应下,这篇文章他和和韩嘉莹是共一,学妹排在了他的前面,因为涉及的体系是H22:ITIC,而H22主要是学妹开发出来的,三作挂的是莫文琳。    许秋打开电脑,和韩嘉莹一起查看审稿意见,莫文琳也拉了个凳子坐在后面围观。    浏览了一遍审稿意见后,许秋发现这次学妹的这篇JACS比他刚被接受的AM“运气差了一些”,遇到的审稿人比较严苛。    虽然三个审稿人给出的意见都是正面的,但是修改起来比较麻烦,最终编辑的意见是大改,期限二十天。    1#审稿人要求补充共振软X射线散射(R-SoXS)表征测试。    这个测试,许秋在一些国内同行发表的文章中偶尔能够看到,也知道去魔都光源就可以测试。    不过,R-SoXS测试的线站和GIWAXS不是在同一个线站,需要单独申请机时才能够测试。    和GIWAXS用到的10或18千电子伏特的硬X光不同,R-SoXS用到的是284.8电子伏特的软X光,主要用来表征薄膜中的相分离信息,也就是可以测试得到相区的大小。    对于传统富勒烯衍生物的体系来说,激子扩散距离通常在10纳米的尺度,最佳体系测试得到的相区尺度通常在10-20纳米左右。    审稿人比较感兴趣的地方是,这种新的高性能ITIC非富勒烯材料,会不会在相区大小上有什么独特的表现。    这倒是给了许秋一个之后研究的思路,不过现在手里没有机时,显然是来不及测试了。    每年3月份、9月份,光源会审批两次申请书,他们应该能赶得上9月份的那一场审批,审批通过要测试也是明年的事情了。    想到这里,许秋转头说道:“莫文琳,你来撰写一下R-SoXS的申请书吧,我等会儿把之前申请GIWAXS的模板给你,你把里面的GIWAXS替换成R-SoXS,再替换一些描述即可,比如把‘表征分子堆砌结构’改为‘表征相分离形貌信息’,只要完成首次申请,日后就可以通过发文章申请奖励机时实现永动。”    莫文琳点头应和:“好的。”    韩嘉莹问道:“这个意见怎么回复呢?”    许秋不假思索道:“只能先应付过去了,可以这样回复,我们非常感谢你的意见,但由于客观原因无法测试巴拉巴拉……”    2#审稿人表示“恭喜又一非富勒烯体系的效率突破10%”,然后要求“出具电池器件的第三方检测报告”。    第三方检测报告,这确实是个问题,现在效率只有10%其实还好说,之后如果效率进一步提升,试图打破世界纪录,没有第三方检测报告的话,别人不一定会认可。    一方面,不同实验室的测试方法、测试条件都不完全一样,难免会产生类似“你的12%真的是12%吗?”的想法;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数据造假。    毕竟一根J-V曲线,如果从负0.2伏特扫描到1.5伏特,以0.02伏特为间隔,也不过85个数据点,想要造假太容易了,随便“优化”一下,效率翻个倍简简单单,而且光从数据上也根本看不出来是假数据。    像之前徐正宏课题组IDTBR体系的10%、11%效率,也都是送检过的。    当然,也不是所有审稿人都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像之前许秋PCE11那篇AM就没有被要求送检。    但搞科研嘛,还是要尽量做到完备,别人不提那是别人的事,自己做的工作还是要尽可能的扎实。    不然,一个全是漏洞的工作,哪怕结果性能再好,也会让人产生怀疑:“会不会是测试过程有问题,或者干脆就是假数据”。    关于国内的检测机构,许秋也是有所了解的。    最大的就是位于京城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