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十五章 初选  三国之孙氏强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既然是信徒,那便只能用教义来解决。

    首先允许所有佛教徒回归下邳浮屠寺,在其中修习佛法,若是不愿,他便一把大火烧了这‘奢侈寺’

    其二,他可以派出使臣,去往古印度,交流佛法,再译成汉语,无偿为佛教弟子诵读。

    做出这两个承诺后,广陵总算平静下来,而下邳也再度热闹起来,不少闻讯而来的修行者,一拥而入,一时间浮屠寺竟聚有四千多名弟子。

    腊月二十九,临淄城。

    一大早,天还没亮,康成书院外就集结着众多学子,最终统计结果,参与初选的有两千四百五十八人。

    初选时间定在早上八点,但由于人数众多,只能将入场时间定在七点。

    这股热潮是孙策完全没想到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徐州战场的胜利,人们都知道雪中送炭好过锦上添花,但往往做的事却都是后者。

    原本还要考教背景,也不得不终止,报名者实在太多,而且还有其它州郡的家族和寒门子弟,为彰显求才若渴,也为了节约时间,贾诩建议全部招收,最后再钦定五十人,从中逐一筛选,如此既可以不用拂了其它势力的橄榄枝,还能广开门路。

    孙策却想,事态发展到现阶段,还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对于之后打算推行的人才选拔制度,这是一次非常好的试水,于是临近考核前半个月,又有一纸通告下来,本次考核成绩优异者,可破格直接录用为官,随即才有了此番空前盛况。

    一大群人移着小碎步,慢慢走进书院,刚一进门,抬头便能看见一木雕版,上面是孙策的题词‘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非常应景,也的确给众多学子一股力量和清流,特别是工匠照着蔡邕的笔锋,愣是将神形体现得淋漓尽致。

    随后是一条笔直的大道,设计之初,孙策一再要求,每当人站在这里的时候,一定要有一种海纳百川的感觉,就这一个要求,工匠们翻新了五次,才初步达到效果。

    大道两旁种植着一排挺拔的青松,昨晚的大雪已为它们披上一层银装,现在看上去到有几分‘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意思。

    考场设置在书院的操场内,蔡邕已经让人将积雪清理完毕,正招呼着众多锦衣卫站立在设定地点。

    他们的职责很简单,督察有没有作弊的人,虽然这个时代不至于带小抄,但还是要杜绝交头接耳或者抄袭的可能。

    渐渐的,风雪又开始下起来,就在大家担心作答,会受其影响时,站在场内的锦衣卫从地上拿起巨大的油纸伞,撑在地面上。

    “唉,子扬,回去让马均在康成书院建一座大屋,至少能容纳五千人同时坐在里面”

    刘晔暂时还没去徐州上任,像会考这种新鲜事,每个人都想一睹究竟。

    学子们坐在呼啸的风雪中,考虑到取暖问题,旁边还有一个火盆,由于不可能尽数供应蔡侯纸,孙策只能用二十多两马车拉来竹简。

    ‘哗啦啦’初选开始。

    竹简上只有最左侧写有字---‘民族’

    民族,这个概念在这个时代是非常薄弱的,甚至于有的地方连听都没有听过。

    当然这个命题对大部分人来说是非常难的,到底还是参考人太多,不得之下,孙策才出此下策,用理念来扫除滥竽充数和细作奸细。

    就在很多人还犹豫不解时,孙策惊喜的发现已经有几个人在提笔试写,其中有一个人更是在奋笔疾书。

    “那是何人?”

    顺着孙策所指的方向,郭嘉翻出座位表,回答道“此人名叫司马朗,原籍河内,现居冀州黎阳,曾任职成皋令,后因病离职,现年23岁”

    司马?!这个姓氏给予了孙策十分高的警觉性,然场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