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八章 考题  奋斗在五代末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富国备边,实资农战;化民导俗,本贵儒玄;《书》称偃武,《春秋》谓不可弭兵,《礼》重中庸,圣人垂询,何从取舍?”

    首先这道题开篇名义:要想富国强兵,那就要鼓励耕战,走秦国的路子;要使民众安居乐业,那就要重视儒家与道家,用西汉文景两帝的治国方针,无为而治。

    其后还提到尚书、春秋与礼记三部儒家经典中的不同观点,尚书说要偃武修文,春秋说不能停止战争,礼记则重中庸,两不偏袒。

    但这只是一半的考题,光看这上半部分,李延庆认为这是一道十分常规的策问。

    因为此时策问题的一贯出法,就是提出看似矛盾的观点,让考生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看法。

    但在下半道题中,出题人的态度却陡然一变。

    “而今,摘山煮海,以资军储;关讥市征,亦禆国用;乃征齐民,永充士卒。故祠部籍名,其众动盈万数;戎麾隶役,终老不复归农。致田畴少辟于荒闲,租赋急用于征督。子有何术,为究斯言。”

    在下半道题中,出题者猛烈地抨击了当今的军政制度。

    在政治上,出题者认为,当今的朝廷向民间索取无度。

    “摘山煮海”指的是朝廷对食盐的垄断,以高盐价来搜刮民间财富;“关讥市征”则指的是各地开设的关卡过多,阻碍了社会商业的往来。

    而在军事上,出题者认为,当今朝廷所施行的募兵法,对民间人力的破坏极大。

    “永充士卒”、“终老不复归农”,就会导致开垦耕种的土地面积大大减少,从而致使税赋减少,而朝廷因为税赋不抵支出,就会继续增加税赋,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至此,出题人的态度已经相当明确了,首先借用古文,提出“重视耕战”与“无为而治”两种治国方针;

    而这只是一个伪装,套用周朝当今的局势,出题人的真正意图,实则是在问考生:治国是应该重武,还是应该重文?

    之后,出题人则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如今重武,致使民间疲敝、百姓凋零,国家不但没有富强,反而愈发地向民间索取,导致民不聊生。

    言下之意,就是应该重文。

    最后,出题人向考生提出了问题:“对此,你是怎么看的,有什么方法能解决这一问题?”

    “你都替我答了,我还能怎么看?”李延庆在心中默默地吐槽了一句。

    若是只有上半道题目,李延庆自忖这是一道普通且稳重的策问,不偏不倚,很适合作为考题。

    但加上了后半道之后,就成了出题人的个人情感宣泄。

    “你这出题人都旗帜鲜明地在抨击重武了,若是我答重武更好,那岂不是拂了你的意思?你还会给我好分数?”

    李延庆最讨厌的就是这种策问题了,出题人已经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让考生自己看着办。

    “这样的策问意义何在?”李延庆心中不由冒出一丝疑惑。

    李延庆将纸片放回了桌上,侧过头看了眼两名同学,发现司徒毓已经开始动笔,而且手速还挺快,刷刷刷的就是四五列字。

    但赵匡义却不然,他双手抱肘,白净的五官皱成了一坨,显得十分纠结。

    “不得交头接耳。”坐在上首的尹拙注意到了李延庆的小动作。

    李延庆连忙把头转正,盯着考题出了神:

    “司徒毓能够下笔如有神,显然是因为他出身于文官家庭,立场肯定是偏向重文这边的......”

    “而赵匡义出身武将家庭,若是答重文,那无疑是背叛了他的出身与阶级,他能进国子监就读,将来能够获得荫补,都是因为他是高级武将的儿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