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怒  奋斗在五代末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陛下欲以何人修撰词曲?”范质极认真地问道,这几份词曲是老师和凝的心血之作,范质断然不会将其交给庸人去修撰。    若不是范质不擅长音律,他肯定会自己来修撰这些词曲。    “范卿大可放心。”郭荣看出了范质的顾虑:“朕打算让文伯(王朴的字)担纲此事。”    郭荣看中的修撰词曲人选,不是别人,正是副枢密使王朴。    王朴出生低微,凭借多年苦学,四十四岁才高中进士。    在几十年如一日的苦读中,王朴不光通晓了儒家经典,还对音律、历法、建筑等偏门领域钻研极深。    而且正因为出身低微,王朴对市井俗乐并无偏见,郭荣与王朴在澶州共事时,就曾与王朴深入探讨过俳优词。    在郭荣看来,王朴就是修撰词曲的最佳人选。    但范质却不这么看,他与王朴只有必要的公务往来,根本就不清楚王朴的音律水准。    不过范质很清楚,既然郭荣选中王朴,那自然就有选王朴的道理。    混迹官场多年,并修成正果的范质当然不会当面质疑郭荣的决定。    范质恭谨地回道:“有王枢相担纲,那是再合适不过了。”    罢,范质便拿起茶几上的草纸:“臣愿将此物献与陛下。”    郭荣身后的张守恩走到范质面前,从范质手中接过草纸,而后双手呈给郭荣。    接过草纸,郭荣压抑住心中的一丝激动,略微翻看了两眼便放到了身旁。    音乐事,正事要紧,郭荣今日还有一件要紧事,需要与范质商议。    “范卿,对于当今开封台谏,你如何看待?”郭荣欲图撤换一批御史台官员,重振台谏,但对于哪些官员能够胜任御史之职,郭荣心里还没有底。    去年八月上任的御史中丞裴巽以及一批御史,都是由郭荣亲自提拔的,可这批人却辜负了郭荣的期待,在直言进谏、督查官吏等方面少有建树。    郭荣掌权的时间毕竟还是太短,周朝有名有脸的官员足有数千人,他当然难以掌握每名官员的秉性与能力。    在知人善任方面,郭荣还需多多仰仗范质与李谷这两名沉浮官场多年的老臣。    范质心想正戏终于是来了,对此自然也是早有准备。    略作思忖后,范质徐徐答道:“据臣所知,自去年六月以来,开封御史台共弹劾官员六十余次,上书进谏约十次;而西京御史留台,共弹劾官员两百二十余次,上书进谏约二十次,故臣以为,当今开封御史台,于公务上未免有草率之嫌。”    此时依照唐朝旧例,共设有两处御史台:东京开封的御史台,以及西京洛阳的御史留台。    洛阳御史留台的官员配置,比开封御史台低不少,没有御史中丞、侍御史知等主官,仅有一名判西京留台,以及三名留台侍御史,负责监管西京境内的官吏,其实基本上就是个养老的地方。    但正是这个配置低下的西京御史留台,在过去的八个月,呈上的弹章却比配置齐全的开封御史台要多得多!    范质此言正中郭荣下怀。    最近这半年来,郭荣对两处御史台在公务上的差距,也有所察觉。    勤于理政的郭荣几乎每日都能见到一份西京留台上的弹章,弹劾目标不光有洛阳境内官吏,甚至还弹劾了不少潼关以西地区的官吏。    虽然西京留台此举有越权之嫌,但郭荣并不怎么在意,他很乐于见到底下的官员互相攻讦。    但与西京留台相比,开封御史台所上的弹章就明显偏少,郭荣通常三到五才能见到一份开封御史台上的弹章。    两相比较,郭荣自然会觉得开封御史台的御史们有些为官不为、懒政怠政。    而俳优词一事,开封御史台整整两个月都没有一封谏书呈上,这就彻底引发了郭荣的不满。    “数量竟然相差如此之多?”郭荣之前只是隐约觉得两个御史台有差距,但对于具体数字并不清楚。    但此刻范质将具体数字全部罗列出来,郭荣的怒意再也抑制不住:“范卿此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