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一六四七年的新年,是行军的路途之中度过的。
十万护国军,三万铁骑先行,公孙翊亲率七万人马,晚了三天才踏上征程。
从长安到金陵,大军的行程是一个月,因为完全靠两条腿走,为保证士卒的体力,所以每天的行程都有严格的规定。
永城州,作为公孙翊的发迹之地。
阔别数年,这次率军南下,再次回到永城州,看着熟悉的城墙,日新月貌的城市发展,他不由露出欣慰之色。
永城州的知州张洪,同知展远、吏目李平几个,那都是公孙翊当时赴任永城知县时期的老同事。
已经须发皆白的张洪,在城门口见到公孙翊时,激动的跪了下去,郑重的磕头拜道:“卑职叩见吴王千岁。”
“张大人快快请起,您老身子骨还结实?”公孙翊当初对于张洪这个老油条,那是真放了一马,不然以他当年犯下的罪名,足以明正典刑。
但这些年来,张洪在永城州知州任上,兢兢业业,年年位列州府考核第一等。
要不是他强烈要求在永城州致仕,他前年就可以升迁府衙,亦或者巡抚衙门任职。
“托殿下你的洪福,老朽骨子还硬朗着呢,还能替殿下你守好永城州两年年。”张洪其实年龄还不到六十,但由于这几年在任上废寝忘食,导致须发皆白,形同老翁。
“张大人,职责固然重要,但身体同样重要,本王还想你继续在永城州干二十年呢,可不是两年啊。”
公孙翊感慨的握着对方的枯瘦的手,何曾想过短短数年时间,他一个状元知县,已经成为大明的吴王。
而眼前这个官场老油子,也蜕变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廉洁干吏。
之前公孙翊在永城州就有青天大老爷的称号,之后陈鼎接任永城知州,一样活得百姓的认可,但说起来都不及张洪如今在永城州的官声。
“只要吴王您不嫌弃老朽无能,老朽即便干到死的那天,也是无憾矣。”张洪开怀大笑道。
“吴王,展远你还记得?还有这位是李平。”
“不用多礼。”公孙翊亲切的摆手道:“你们正当年富力强,今后要多为张大人分忧解难啊。”
“谨遵吴王吩咐。”二人连忙躬身应道。
当年展远不是永城的一个小小典吏,李平更是个不入流的捕头。
如果没有公孙翊在永城州的发迹,展远干到死也做不到州同知的位置。
而李平一个捕快,那就更不用说了,捕头那就是他人生的终点。
虽然他现在仅仅只是正九品的永城州吏目,但这对于他来说,这一切自然都是吴王公孙翊的提携之恩。
为迎接公孙翊的大军,永城州的百姓同样自发的捐献出大量的食材。
城中三十七家商户,共捐献出三万两银子,购买了大量的猪样、鸡鸭鹅等家禽,早早的在城外摆开阵势,烹饪了起来。
而城中的二十万多万百姓,在各村巡检使的安排下,除了自发出力为大军准备食物外,全城百姓共捐助两万石粮食出来供大军所需。
面对永城州百姓的热情拥护,公孙翊感动之余,当即便宣布道:“乡亲们,我代表朝廷谢谢你们,请受我一拜。”
“现在我宣布,明年永城州的赋税减免,作为今日你们为本王付出做出的回礼,希望来年乡亲们的生活能够更加美好,你们说好不好。”
“吴王万岁!”
“吴王万岁!”
对于永城州的百姓来说,近十年来,生活还真是日新月异的变化着。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公孙翊到任之后发生的。
如果说当今大明要论那个州的百姓最富有,那绝对非永城州莫属。
这样的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