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65章 多事之秋  三国之纵马十三州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多事之秋的东汉末年,根本容不得才兼文武的卢植长年累月赋闲。熹平末年(177年),汉帝国版图之内的南夷反叛。放眼朝中,竟然无一人可用。而在野的卢植曾在九江太守任上官声卓著,熟悉地方事务。卢植起复、被汉廷任命为庐江太守之职全面负责平叛事宜。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人到中年的卢植踌躇满志,踏上新的仕途。峰回路转不见师,雪上空余马行处。望着卢植的身影消逝在茫茫天地之间,终于去得不见踪影。众人心下黯然。

    真正伤感的只有刘备一人——在卢植讲学的一年多时间内,他没有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却在卢植去的踪迹不见之后方才明白时不我待的道理,人生的悲哀莫过于此!

    卢植前往庐江做太守,此一去鹏程万里;公孙瓒学业顺利完成,辉煌的前途在向他招手;而刘备浑浑噩噩大梦猛醒之时才发现,自己面临着怎么样的现实人生——毕业即失业!

    万幸的是,刘备在求学期间,和学长公孙瓒勉强做到了“粗通经义”。二人的求学,不过是曾在某一历史时期在某一地区师从某人的经历而已。

    大儒卢植失败的教育告诉刘备:这也不可以,那也不可以;而公孙瓒的言传身教无时无地不在提醒刘备——四平八稳、骈四俪六的不是大文章!真正的大手笔是人情练达,纵横捭阖的人生!

    知识是从书本中得来的,智慧却是知识的结晶。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而智慧却可以改变人生!

    卢植的谆谆教导并没能改变刘备,反而是损友公孙瓒彻底颠覆了少年刘备对人生的认识。

    当家中那株高高耸立的桑树映入眼帘的时候,刘备的脚步更加沉重了许多。

    他并不是近乡情更怯,也不是担心没有学问无颜见老娘,而是不知不觉中懂得了伤感。不到两年的求学之路,让刘备变的沧桑了许多——山也还是那座山,梁也还是那个梁;篱笆墙的影子虽然还是那么长,而刘备却再也不是从前那个织席贩履的懵懂少年了。

    刘备有没有学到什么儒宗秘籍并不重要,见到儿子无恙归来的母亲开心不已。只是儿子返家后只字不提织席贩履的话题,见到儿子无意将草鞋当成人生事业来经营,刘母也明智地选择了缄默。

    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刘母明白儿子长大了,不能再把他当成孩子看待了。只是这堂堂七尺男儿每天宅在家中,也不是个事儿。见儿子经常坐在院中的大树下长吁短叹,刘母看在眼中、痛在心中,也替儿子揪心不已。

    担心儿子在家憋坏身体的刘母,劝刘备出去四下走走。没有几天,刘母就惊奇地发现,自己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被人尊敬过。

    这完全是托了儿子的福——几乎涿县城中的所有不良少年蚁聚蜂拥到了儿子身边,刘备将自己在缑氏山求学时期,公孙瓒挥金如土斗鸡走狗的奢靡生活加油添醋的说给发小们,而且张冠李戴的将公孙瓒许多事迹说成自己的壮举。刘备此举,不外乎是一种虚荣心使然。

    虚荣也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刘备的精彩人生从虚荣开始!

    这些从来没有走出过桑楼村的青年乡民听得如痴如醉,更对刘备另眼相看。随着众口諠腾,刘备的事迹在涿县上下风传。出现了“年少争附之”的盛况!他的话让大家觉得这人深不可测,愈发对他尊崇。

    就在迷茫与徘徊令他焦虑万分时候,另外一个消息更让他沮丧,大师哥公孙瓒出事了。

    公孙瓒的上司刘基被朝廷下旨发配日南。日南地属今越南,东汉末年的日南属于兔子不拉屎的瘴疠之地距洛阳一万三千四百里)。刘太守此一去极是凶险,公孙瓒决定追随刘太守到天涯海角。为了方便照顾刘太守,他干脆扮作驾车的奴仆。临行前,公孙瓒带了祭物前往北邙山遥祭先人坟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