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4章 七夕  历史从李师师身边醒来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七月初六,赵佶亲临枢密院,主持枢密院改组后的第一次联席廷议,镇抚司都指挥使袁松辉列席,要求军备司扩大兵器监火作火药作规模,加紧研发新式火器,并根据自己的记忆提出了火器改进与研制的大概方向,画了一些图纸交予两作做参考。

    廷议后,赵佶于文德殿召集二相与五位政务大臣徐勣、赵鼎、李光、张商英、侯蒙,廷议巡视地方之事,议定由廉访司、大理寺、谏部、户部、财部、国子监各出数人由政务大臣徐勣总领,赴两浙路、江南东路进行巡视,由镇抚司下的皇城司派亲事官负责护卫。

    是日,进已为婉容的聂元奴为贤妃。同时,应郑皇后之请,罢免郑居中。

    用完午膳,赵佶躲在福宁宫好好睡了一觉。最近忙得连轴转,确实很累,现在终于可以停下来好好休息一下了。

    第二日恰是七夕,已多日未曾好好陪过众位娘子的赵佶终于赶在今日将事情忙得告一段落,明日可以安心过节了。

    七月七,牛郎会织女。

    现代的商人将七夕炒成了国产情人节,变成了个费钱的节日,已与古代的七夕相去太远,宋人反而会特意避开这一日结婚嫁娶。

    宋朝时,七夕是儿童的狂欢节,少女乞巧少男乞聪明之节,也是已婚妇人的求子节。

    当然,宋朝七夕时有一样东西挺费钱。

    七夕前后,京城宋门、粱门、北门、南朱雀门外,以及马行街,都卖一种叫“磨喝乐”(亦名魔合乐、暮合乐、摩睺罗等)的小玩偶,这种源自佛教释迦牟尼之子罗睺罗(一说为天龙八部摩睺罗伽)的形象已世俗化为可爱的童男童女玩偶。

    这种玩偶娃娃,下有木雕底座,外罩碧纱笼。有的以金银饰之,成对出卖,能卖几千文。

    穷苦百姓常买泥娃娃代替。

    已婚妇人若是无子,便会将玩偶供在家里,勤摸其头,以求来年生子。

    七夕这日,京城大街上玩耍的小孩皆穿着交领短袖,窄腰肥裤,手中无一例外都拿着一只柄长尺余,叶阔如斗笠的荷叶,却是摩仿暮合乐玩偶之意。

    至于女子们的乞巧,不免有些无聊,摆上道具,祭拜织女,念念有词“某某某乞巧”。男子乞聪明也差不多,只不过供的是牛郎。

    有月之夜,月上之时,女子们还有对月穿针引线的习俗,七月初七的月牙,着实挺考验眼力与手力的。

    七夕前几日,开封府于数地设置乞巧市,专门供人们买卖乞巧之物,比如玩偶、针线、蛛盒、瓜果等。

    七月初七所有人都会放假一天,回家欢度佳节。到了七夕节的当天,城市里大大小小的街巷全都张灯结彩,妇女儿童“特地新妆,竞夸鲜丽”,到夜市中逛街游玩。

    到了七夕当天的晚上,城里所有的女孩子不论年龄大小,贫富贵贱,都要先沐浴一番,然后换上漂亮好看的新衣服,准备晚上隆重的拜月仪式,乞巧可能也乞爱情。

    听起来七夕好象跟男人们没什么关系,事实上,七夕是全家的狂欢。

    七月七日晚饭时分,全城的儿童、女子,不论家境贫富,一律穿上自己最漂亮的新衣服。富贵人家,就在高楼亭台上安排筵席,男女老少,在一起欢度节日。同时在庭院里张灯结彩,做了“乞巧楼”,排列出磨喝乐、花瓜、美酒、笔砚、针线,男孩写诗,女孩做女红,焚香行礼,叫做“乞巧”。

    宋朝的女子还有一种很特别的乞巧方式:捉一只小蜘蛛,关在小盒子里,七夕次日再打开盒子,看蜘蛛结出的网,如果蛛网圆正,则表示“得巧”,即获得了纺织的巧智。

    女子们在这一日还有捣凤仙花染红指甲的习俗,相互间常常互赠瓜果糕点等礼物。

    皇宫里的各式七夕物事与民间差不了多少,应有尽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