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原来的计划是,等朱潜做完了所有的事后,他再出面收拾残局,结果现在出来一看。
好家伙,大明的局势是一片大好啊,感觉有他没他,其实区别不太大了。
这就有些悲哀了。
到底他么谁是皇帝?
朱由校顿时就有些怒了,他在上完朝后,就躲在了自己的寝宫里,不断的翻看着近期的奏折,想要抓几个典型出来立威,最好是能把朱潜找茬给撸下来,确立自己皇帝的威严。
然后朱由校就彻底的抓瞎了,他竟然都不知道该从哪下手才好。
军队里,朱潜对辽东的举措挑不出什么毛病来,袁崇焕,毛文龙各司其职,迁民驻军,构建新的防线。
并州的北部,曹文诏在那里和蒙古各部开启互市,搞得是有声有色,没出什么大事。
毕竟朱潜的威名尚在,虽然人家一直闭关不出,也不怎么上朝,可是谁敢当他不存在?
到现在,朱由校的阶梯下,朱潜摄政王的椅子都不敢撤!
朱由校别说是杀朱潜了,就是现在撤了他的摄政王,边军都会发生很大的动荡,因为他已经征服了边军所有将士的心,是军中的精神领袖和武力天花板。
要知道,蒙古各部在掳掠了辽东,人口和财富大幅度的增长,比之前的威胁更大,现在他们是畏惧朱潜,才会老老实实的做人,否则草原人哪会安静的和兔子一般?
再看孙传庭和卢象升,一个在西北追着李自成到处
乱窜,如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一个在南方撵着张献忠找不到北,四处的逃窜。
这两个人也不能撤,撤了就会民乱复起,到时候责任谁来承担?
至于朝堂上就更别说了,在朱潜的铁血手段下,没人敢贪污受贿,清流寒门逐渐掌握了大权,社会的风气都因此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各地的官员都在严格的遵从着朱潜制定的新规,国家的赋税节节攀升,国力也在蒸蒸日上,人民安居乐业,各行各业有序的发展。
这时候难道还要再换上一群贪官污吏上去吗?
朱由校和朱由检可不一样,人家没有优柔寡断,猜忌心重的臭毛病,分得清是非对错,看得清局势,也耐得住性子。
这么一看,朱由校陡然间发现,自己是谁也换不下来,因为大明的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大明的国力也在与日俱增。
他甚至连朱潜的摄政王都不能撤,撤了国家就会动荡,大好的局面会出现变故。
……
要说朱潜本人,他真的不知道朱由校会过河拆桥吗?
那肯定不可能,他是学历史出身的,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是再明白不过了。
可是对后金的战争,他却必须要打,不打是不行的,否则难道看着人家发展起来,入侵中原吗?
因此,朱潜在打完仗后,就做了几步闲棋和后手,比如,他让蒙古诸部吞并了后金的人口和财富,使得他们的实力进一步膨胀。
他
当然不是在学李成梁养寇自重,养寇自重的后果往往是养虎为患,最后为虎所噬,甲申国难死难的几千万人,还不够说明问题吗?
当然,防患于未然还是有必要的,边军的将领为何会养寇自重?还不是为了保住他们的地位和权力,防止被皇帝过河拆桥,卸磨杀驴。
就好比现代的兵与贼,互相之间那是玩的不可开交,贼是怎么抓也抓不完,真抓完了还需要兵吗?
有些事情,大家心知肚明,不需要明着说出来。
不过朱潜却不会做养虎为患的事情,他虽然手段狠辣歹毒,动则就要抄家灭族,可他下手的对象都是世家豪强,从来都不对底层人下手,他的制度准确的说,就是在保护底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