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4章 老赵的小心思  木子的北宋生活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老赵把相公们喊来当然不是因为曦儿写的几十个字,是因为他放下纸的时候碰到了那个小匣子,里面放着他和木子第一次见面时说的话,由大宋皇后记录,老大人首肯,大宋对西夏近年的国策。刚才朱妃说木子功劳的时候没说,因为这件事目前为止只有四个人知道。

    知道了曦儿学的三字经,老赵回想了一下木子的所作所为,武人出身,阵斩大将,凯旋回朝,悄然而退,献策,经商,医治曦儿,速平相州兵变,以前做过两句词,以为他不知道怎么蒙出来的呢,现在看来好像不是蒙的,人家真有两把刷子。

    这是个真正的人才,也是个真正的全才,仔细想想,老大人生前对自己几次隐晦的提示,分明是让自己用人不必拘泥于形式,自己竟然现在才领悟到。

    赵祯喃喃自语道:“难道真的天降大才于我大宋?”。

    相公们来了,见礼,询问,陛下召臣等何事?

    赵祯犹豫了下,道:“众爱卿,朕思虑再三,木子出使之事确有不妥,不如换人前往”。

    换人?有大臣道:“陛下,政令已下,岂能朝令夕改?万万不可”。

    政令频繁更改是治国大忌,这样谁还拿朝廷命令当回事?这个赵祯当然清楚。

    赵祯说了个理由道:“朕自知此事,只是木子终究身有残疾,到了辽国怕是要被辽人耻笑,失了朝廷体面”。

    辽人来一句,大宋没人了?派个残废当使臣?大宋面子往哪放?

    有相公笑道:“陛下放心,辽人尚武,木大人阵斩大将天下闻名,如此人物正是辽人崇敬的,必然不会折辱”。

    众人纷纷称是,你不是崇尚英雄吗?给你们派个狠的,追星去。

    赵祯苦笑,感情没了胳膊还成了优点了,又说道:“去岁辽人屡次要加岁币,皆遭回拒,恐辽人发难”。

    辽人敲竹杠没敲到,恼羞成怒之下故意找茬咋办?

    大臣答道:“陛下,木大人果决有急智,必能应对,换了别人怕是更……”。

    木子相州兵变事件中表现抢眼,这种人物若是没顶住,换了谁能行?别换个不中用的去更丢人。

    另有大臣道:“陛下放心,辽皇亦是一国之主,向来以大国自居,不会太过折辱,即便有些许失礼,我等自知木大人忍辱负重”。

    辽国不是小国,皇帝也是要脸面的,不会太过分,有点过分忍忍就过去了,咱们不会怨木子丢人。

    赵祯没办法了,只得拿起曦儿默写的三字经交给他们看,说道:“曦儿写的,爱卿猜猜是谁人手笔?”。

    在场大人都是学霸出身,自然能一眼看出三字经的好处,朗朗上口,三字一句,合辙押韵,引经据典,正是孩童发蒙的好典籍,齐声夸好。

    有反应快的问道:“陛下,这难道是……”。

    赵祯点头道:“正是木子手笔,后面应该还有许多句”。

    众人对视一眼,抚掌大笑,很是开心,齐声祝贺老赵大宋得了人才。

    老赵有点纳闷,木子编了三字经,你们得意个什么劲?

    众人自然有他们的道理,前边因为三皇子的事给了木子一个同进士出身,武人出身的赐了进士,这事有点别扭,可当时是实在没办法,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奖励了,大伙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幸亏木子相州兵变的事表现抢眼,让大人们心里舒服了一些,觉得还行,挺能干的。

    现在有了三字经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是文治,有了这个谁敢说木大人没有文采?这个文采值不值个同进士出身?这证明什么?这证明大人们慧眼识英才啊。

    一本三字经,让木大人从算个自己人,一下子变成了就是自己人,其中奥妙同学们好好体会。

    有大臣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