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75章 君臣的打算  木子的北宋生活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天黑下来时候不长,有人通传韩琦求见,老赵在御书房接见了韩战士。

    老韩秉承了他的一贯特点,不说废话直奔主题。

    山东大儒龚大明和黎道静进京了,这次不是访友谈文章,而是找到了枢密院头上,两个有名的大儒言辞恳切的要求韩枢密立刻下令,让木子别选兵了,就把密州营里的士卒都操练了。

    老赵听韩琦说完也愣了,龚大明和黎道静他知道,那是山东有名的大儒。

    两人是师兄弟,而且是同年进士,当年也是风光一时的人物,后来也都做了官。

    龚大明脾气耿直急躁,因为看不惯许多同僚整天花天酒地,一怒之下弃官回家教书去了。

    黎道静比他强点,辗转各地做了几任官员,后来母亲病重,就辞官回家侍奉老母去了,最后老母病故守孝期满,朝廷曾数次招他回朝,都被拒绝了。

    二人都是不贪慕虚荣的书生脾气,为人正直自爱,名声相当不错。

    这俩人千里迢迢的跑到京城来竟然是为了让木子别选兵了,你要说让木子好好挑选精兵还能理解,这不选兵是什么鬼?

    韩琦把两个老书生的说辞学了一遍,老赵更迷了。

    “两位名士说密州营士卒个个精锐,淘汰一人亦是大宋之失,不宜再裁?”。

    韩琦道:“陛下,二人一个多月前就写了书信进京,说密州营士卒精锐,木帅一次裁撤一千四百余人属实可惜,希望朝廷下文干预,莫失了精兵。谁知这次更变本加厉,一次裁掉精兵一千六百人,二人亲眼所见,士卒个个精悍,让人心痛无比。二人听闻木帅一个月后还要选兵,故连夜收拾行装进京言事,臣看二人言辞恳切,不似作假,所以夜晚进宫来报于陛下”。

    两位成名已久的名士当然不会吃饱了撑得拿自己名声开玩笑,那么问题来了,密州营士卒个个精锐?那以前公认不堪用的山东禁军是怎么回事?

    老赵翻出木子上次的奏折又看了一遍,道:“上次选兵的时候两位名士应该就在场,可那时密州营还有一万人呢……”。

    韩琦明白他的意思,不堪用的山东禁军随便就挑出了一万精兵,这就是你口口声声说的不堪用?你们到底谁在说谎?

    “陛下,臣曾巡视山东军务,士卒羸弱,兵甲残旧,士气低迷,委实不堪……”。

    他也说不下去了,垃圾一样的军队,挑出大半更垃圾的去了密州,然后就有了一万精兵,木子裁人裁的两个老书生都受不了了,千里迢迢跑来求情,这……

    俩人正在大眼瞪小眼,老相公来了,二人忙迎接。

    老赵给一文一武两位大佬赐座,一问才知道,老相公进宫也是为了这事儿。

    龚大明和黎道静师兄弟当年参加大考,老相公是看卷子的,有香火情分,以前还有书信往来,后来老相公入了政事堂,俩人就再没写过信。这是文人风骨,用实际行动表明自己不攀附权贵,说难听点就是瞎清高。

    这次俩人进京先进了枢密院,毕竟是主管部门,倒也没错,从枢密院出来俩人又去求见了老相公,所以老相公这才夜晚进宫。

    按说这点小事儿不值得他老人家走一趟,第一是因为好奇,这俩老书生什么脾气老相公是清楚的,全家被人绑了都不会撒谎,现在一起跑来京城肯定不是吃撑了。

    第二就是……说来惭愧,大宋真的缺精兵,俩老书生信誓旦旦的说木子两刀砍掉了三千精兵,别说三千,一千精兵老相公也心疼,这次侬智高判乱,朝廷如果有三千精兵,也不会让两位大人只带点钱就赶过去了……

    老赵听老相公说完,说道:“木子从上任到现在不到三个月,这精兵一说实在是……”。

    韩琦道:“陛下,木子颇善练兵,早有定论,此次朝廷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