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三章 龙游浅滩无人问,鱼跃龙门天下惊  我成了始皇帝的系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泗水郡,淮阴县
    夏以淮阴淮河为界,划分徐扬二州。
    商周称之淮夷,春秋为吴国所并,吴亡后,楚越相争终归楚,秦一统天下设淮阴县,县治甘罗城。
    因水系发达,淮阴也算是富甲一方的强县。
    规模宏大的码头上,密密麻麻的苦力正在搬运着各种货物。
    车水马龙的街道两侧,各种店铺经营着眼花缭乱的商品。
    不少小贩也在吆喝着,叫卖一些特产。
    一名背着长剑,身穿破破烂烂麻衣的少年,正漫无目的的在街道上行走着。
    他那高大消瘦的身材让过往行人不由多看几眼,饥黄的面孔,让人一眼就能看出他有些营养不良。
    好几天没吃东西了,韩信饥肠辘辘的打量着街道两侧一些卖食物的店铺,不由咽了咽口水。
    可是身无分文的他,除了用力多吸一口气,闻着食物的香味之外,就只能干看着。
    突然一声声朗读声吸引到了他,他循声望去,不知不觉已经走到了城西的尽头,来到一个偏僻的角落。
    “帝国学堂。”
    四个庄严的大字印入他的眼帘,孩童明亮稚气的朗读声,让他感觉似乎不再那么饥饿。
    学堂院中传来的朗读声,他并不陌生。
    乃秦朝前丞相李斯编纂的启蒙教学,仓颉篇之中的内容。
    在秦朝是不允许私下传授百家学说,尤其是诗经此类毫无实用性的东西。
    天下广为流传的启蒙教学共有三篇,其中为丞相李斯编纂的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编纂的爱历篇,太史胡毋敬博学篇,这三篇启蒙文章,乃是参照旧周启蒙学篇史籀篇而作。
    当然自秦一统天下后,并非只习这些启蒙之学,而是有一套严格的教学体制。
    前不久始皇帝亲自颁发新政,举国修建学府,便令众臣又从百家典籍之中,赛选出不少经典之学,用来育民修心。
    诗经等一些禁书得以解封,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
    秦国的学府,与其说教人学问,倒不如说是教人识字。
    一切皆以帝国最高利益为准则,因为秦一统天下,底层小吏最为缺乏。
    而作为底层小吏,无论是收税,编户,还是管理一方,最迫切需要的不是卖弄风雅,而是认识字。
    因为这些工作都离不开人名,所以秦吏不一定要有很大的学问,但认识的字一定要多。
    依秦律,修学之人,可免徭役。
    作为战争机器的秦国,可不仅仅只培养文官,对于士官的培养也是空前绝后。
    许多世族出身的孩童,自幼便要学习骑射以到成年,熟练驾驭战车,这些都是必修之课。
    无论是修文,还是习武,都与普通黔首没有半点关系。
    因为秦帝国的黔首们,只需要会开荒耕田,建城筑墙,为帝国前线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资补给。
    四季更迭,但凡农时,各地官吏都会挨家挨户走访,将准确无比的农时带给每一户人家,以免错过农时。
    当然他们在农闲时,也不会真的闲下来,当地官府还会依照秦律,对那些年轻力壮的青少年男子,进行军事化训练,已备不时之需。
    一旦前线吃紧,这些年轻力壮的黔首们,就能给大秦帝国前线,提供源源不断的兵员。
    只需一道征召令,他们放下手中的农具,拿起长戈,稍微编制一番,就可以迅速组成一支劲旅,南征北战。
    秦人善战,得益于整个帝国都在时刻为战争而准备着。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皆被秦庭发扬至极限,每个人都分工不同,却同样为这个庞大新生帝国,注入生生不息的活力。
    就在韩信靠在学堂大门,闭目分析着秦帝国的优劣时,突然感觉后方失去依靠之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