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二回 欲用人赵祯隐真心 香汗漫夜忙坤宁殿  辛夷传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范仲淹口中太白生异可另作解读之事,正中赵祯下怀,因赶忙问起缘由。
    范仲淹道:“春秋时候,宋国景公曾遇荧惑守心,张太史应当晓得荧惑守心比之长庚犯南斗何如”
    张尚阳俯首向赵祯答:“宋国分野在心宿,分野为国星对应之意,荧惑为大凶,是以荧惑守心乃大大不详,远胜今日。历来发生此兆,皆需相国上表乞求贬官才能解除,如汉之丞相翟方进,唐之长孙无忌等人。”
    范仲淹亦向赵祯道:“陛下,可宋景公时,公曾言三善辞,令荧惑消退。”
    赵祯赶忙问三善辞者为何。
    范仲淹对曰:“彼时太史子韦也劝宋景公:此灾祸会降罪到陛下身上,但仍有办法转移到宰相之身,是以陛下不如罢免了相国以免天灾。宋景公否决说:相国乃吾肱骨之臣,吾需依宰相治国,如何能罢免太史又劝:那还有办法转移至百姓,以民为祭。宋景公喝道:百姓若死,吾还做何人之君竟不如叫我去祭天。子韦没办法,只得说:若是如此,只能转移到岁收了,以今年收成谢天罚。景公怒道:收成若是有问题,则民众将受饥,民饥必定会死,为了君位而杀百姓,谁还肯承认吾之帝权此事是寡人气数已尽,你不必劝了。”
    赵祯叹道:“朕读旧闻,知郑国齐国连年征讨宋国,而宋国却撑到宋景公辞世,政权才被他人而夺,从此事可见景公确乃仁君了。”
    范仲淹见事有转机,赶忙说:“正是,景公说完,子韦便喜道:陛下做此三德之言,上天必将听见,定会有三赏而还,陛下将会增寿二十一岁。
    赵祯问:“此话当真”
    “诚不敢欺君,那子韦将荧惑星徙舍计算过后才得此言,当夜果然荧惑星移位三次,每次都走过七颗星后离去,此乃二十一数所出。”
    赵祯点头,却皱眉问张尚阳:“朕知此乃个例,你纵听闻亦不敢冒险相谏,但此类故事,你心中可信”
    张尚阳一时语塞,只得道:“臣相信与否无关天灾难测,向上苍明示警觉爱民之心,自然不会有错。”
    范仲淹急道:“陛下,天灾亦非绝对,凶兆更能彰显天道。”
    “这又何解”
    “昔日楚庄王为政,举国平安,天无异相,同今朝相像。”
    赵祯摇头:“楚庄之时,陈,郑,宋三国无不附从,并力压强敌晋国。如今我大宋虽掌中原之繁荣,却须对契丹自称南朝,如何相提并论”
    范仲淹劝说:“陛下何必过谦。臣只是想说,以楚庄之能,举国之稳,面对天不见妖,地不出孽,仍要向山川祭祀祝祷,号问上苍天其忘余欤上天难道忘记我了吗此为何故旨在求过于天,惧天不罚耳。”
    赵祯疑道:“若能万物安宁,朕必然甚为宽慰,怎会去求上天惩罚”
    “臣听闻上苍待君王正如父母待子女,鸟儿之卵轻孵于羽翼之下是为关爱,雄鹰折子翼投于山谷亦是关爱,楚庄是担心日无征兆,乃天忘其子罢了。”
    赵祯颔首赞道:“有君能自降罪责,更遑论谏劝告之事了。”
    范仲淹喜不自禁:“陛下之圣明不输庄景,臣求陛下将诏令发回暂不要颁出。”
    赵祯一改颜色,沉声道:“你仍是待罪之身,有何面目插手国策如今朝野上下乃至宫禁之中,皆知此诏已经送到朕手上,俱相等候,朕怎可能朝令而暮改”
    范仲淹听这意思并非毫无转机,试探道:“陛下,若臣能于朝下规劝众臣,可能留诏令在手几日”
    赵祯盼这句话盼了许多日,但当真听到也得摇头:“罢了,你先起来,此事再议。”
    夜里,郭颢蓁命惜墨等人将坤宁殿中所有少用器物都拾掇起来置于一处,惜墨遂腾出一间偏殿用来摆放。
    因颢蓁吩咐的仔细,从右至左依次金玉为一类;书画墨宝,石印镌刻为一类;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