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零五章 不徇私情  三国幼麟传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其实在夷陵之战中汉军曾因为缺乏得力的攻城器械面对着吴军的大本营只能徒呼奈何姜维当时便想到了马钧马德衡。
    其人在原本的历史上改良了发石车改良了诸葛亮的连弩为当时魏国的技术、军工提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终与诸葛亮一齐留下“当世巧思”的名声。
    姜维早就想把他介绍给诸葛亮了此前一直苦于没有机会但如今却是有了。
    原来他回家的第一日就已经发现母亲房中的织机早已不是最初笨重的那一台取而代之的是一架体型更小造型更为精致的小型织机。
    他曾细细观摩后来也同马钧做过仔细交流。
    据马钧介绍先秦以前华夏子民在生产中逐步发明了简单的织绫机织女用脚踏蹑控制繁复的织造进度。
    原始的织绫机有一百二十个蹑{蹑既是踏具}按照当时操作工艺之繁复织一匹花绫需耗时两个月左右。
    后汉时期因为丝绸之路的开辟民间对精美丝绸的需求激增直接引发了工匠对古老织机的技术改良。
    这种织绫机经过多次简化已然可以做到用五十蹑控制五十根经线用六十蹑控制六十根经线其效率相较于传统的织机已经有了近倍的提升。
    但在马钧看来这种简化后的织绫机依旧过于笨拙而且十分难以上手。
    他半是出于报答姜家恩情半是出于自身兴趣又兼五经博士一职的职事相当清闲于是一有时间便深入到锦官工坊之中对旧式织绫机进行认真的观察正好家中也有一台完整的织机供他拆解研究。
    他这兴趣一来便一发不可收拾。
    堪堪花了三个月时间马钧终于将织绫机的结构一再简化三易其稿之后最终将之改良到了极致。
    他的新式织绫机简化了蹑{踏具}改造了桄动组建{开口件}将原来的五十蹑、六十蹑统统改成十二蹑但依旧可以织造出五十根经线、六十根经线的老机器才能织造出的奇特花纹。
    经过他如此一番改进新式织绫机不仅更加小巧精致而且更为简单实用。
    便说姜母此前他如论如何都学不会操作旧式的织机但只一个月功夫就已粗粗摸得新式织绫机的门径。
    她一边慢慢得学马钧一边慢慢地查漏补缺终在姜维回归的数日之前新式织绫机最终定稿成型。
    而此时在姜维看来毫无疑问这台机器便是马钧敲响诸葛亮大门的金砖。
    ******
    回到家中姜维招来马钧将自己的打算细细述说了一遍。
    马钧听得怦然心动毕竟他背井离乡千里而来为得不仅仅是混一个官身更为得是能够一展胸中抱负。
    他自忖武艺难登大雅之堂才学更是因为口吃的缘故不能显现环视自身唯一能够拿得出手的便是这机关器械一道。
    故而面对姜维的这一番提携马钧不假思索欣然应允。
    待马钧离去后姜维片刻不得闲又铺开竹简就着一盏油灯将他对汉中经略的考量细细写于竹简之上准备明日一道呈于诸葛亮。
    ******
    次日一早他便领着马钧再次拜访诸葛亮府。
    为了让马钧的敲门砖更为直观他甚至支使姜文到市集中雇了四名个力夫抬着这一台全新的绫织机一同前往。
    身侧的马钧一想到一会儿就要面对权柄只在汉中王一人之下的诸葛亮又想到此事可能还会关乎自身的前程心中实则颇为忐忑。
    但他见前方的姜维龙行虎步依旧一副淡然模样暗自佩服的同时心中的紧张之情顿时消散不少。
    派遣不掉的便化作对一声声力夫的叮嘱:
    “小心再小心些!”
    “莫…莫要磕着了……”
    却说诸葛亮早知姜维要来早早地便派了童子在大门口迎候。
    通报姓名后二人便在童子的引至下一路行至大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