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三十七章:日军代表到了  抗日之铁血兵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抗日之铁血兵王】第三百三十七章:日军代表到了(求订阅、求月票)
    马铮同傅宜生之间的会谈很成功两人就第35军同绥察军区的防区达成了协议就以双方目前实际控制区为界互不侵犯。
    作为补偿绥察军区要在和日军完成交易后分给第35军3000支步枪和150挺轻重机枪。另外还要开辟一条乌拉特前旗、杭锦旗、东胜到晋西北的通道在这条通道上晋绥军各部只要提前报备就可以随意通行不受阻拦。
    这个协议看似是马铮所部吃了亏但是实际上马铮和傅宜生都清楚真正吃亏的还是晋绥军因为现在不管怎么说还是国民政府当家而晋绥军又是国民政府承认的地方部队绥远则是晋绥军固有的势力范围不管包头是不是马铮所部从日本人手中抢回来的只要晋绥军还在这地方就应该归晋绥军说道什么地方也是人家有理。
    现在只不过有理比不上拳头大的马铮所部兵强马壮所以就算是绥察军区占了包头别人也不敢多说什么。但第35军真要是闹起来恐怕最后让步的很可能还是马铮所部。
    更何况马铮早就知道国民政府上下现在早就看八路军很不顺眼了八路军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了包括老蒋在内的很多人的心病要是傅宜生借题发挥的话国民政府肯定会要求马铮所部回到自己的防区将包头让出来的。
    如果马铮所部照做的话还好如果不照做的话必然会被国民政府抨击为违抗军令如此一来两党之间关系必然会受到影响。
    这一点马铮能想到傅宜生同样能想到他能以武器装备换地盘而寻找台阶下可以说已经做出了让步所以对于傅宜生提出的要求马铮也答应的很爽快。
    当然了马铮也清楚傅宜生这么做也是有原因的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本人深明大义。不愿意和八路军搞摩擦这么简单。
    傅宜生出身晋绥军大半辈子都在为晋绥军服务但是他和晋绥军大佬阎锡山的关系却很一般远远比不上杨爱源等人。之前是因为老蒋对傅宜生另眼相看引得阎老西的猜忌而现在则是因为傅宜生对军中的一些改革让阎老西很不满意因此矛盾重重。
    而引发傅、阎之间裂痕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傅宜生对八路军的态度在傅作义受任第2战区北路军总司令时所部防区八路军120师隔河相望。因此双方信使往来不断。交换情报建立联防。傅作义赞成共/产/党的全民抗战的主张对******十分信服多次拜会过主席并同王若飞、南汉宸等结为知友。后来傅部移驻河曲还邀请八路军程子华、南汉宸及牺盟会的续范亭等举行会谈和聚餐交流整军抗战的经验。
    主席甚至还赠送傅政治书籍和论述抗战的著作最重要的是经延安方面决定延安陕北公学和抗大向35军输送了大批优秀学员使傅部的抗日力量得到充实。38年年初。傅建立了北路军政治工作委员会仿照八路军在军队各级相应设立政治工作机构其中许多负责人由延安派遣的干部担任。
    傅还制定了《北路军政治工作守则》规定废除打骂士兵;实行经济公开;活跃士兵文化生活;帮助劳苦百姓提倡军民合作;实行军政统一等等;制定了《十项纪律》对行军、宿营、作战等方面的群众纪律作了具体规定。这些做法密切了军民关系受到老百姓的称赞显示了国共合作团结抗战的气氛。但是这一切却遭到阎锡山的忌恨。攻击傅“把部队带****了”“35军已成为七路半了”。并密电******提出要将傅作义撤换。
    不久前武汉方面任命傅宜生为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二战区北路军总司令。傅便借此摆脱了阎锡山控制准备自立门户。
    但是自立门户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自立对于阎锡山来说就意味着背叛。要知道傅宜生麾下的部队大多数是晋绥军出身对于阎锡山本身就有极大的向心力因此只要阎锡山有意对付傅宜生的话必然会让35军实力受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