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千一百四十七章 十不存一  都市藏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ps:看《都市藏真》背后的独家故事听你们对小说的更多建议关注起点中文网公众号(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众号输入ddxiaos惑即可)悄悄告诉我吧!
    《竹石兰蕙图》是郑板桥63岁时在扬、州卖画期间的作品为好友刘青藜的母亲八十大寿而作是友情创作还是付费作品不详。
    但那时郑板桥的绘画创作已臻巅峰状态笔力雄健力透纸背应该是处在他的巅峰之时所以这幅画格外珍贵。
    此图为水墨纸本立轴如此大尺幅的力作在郑板桥的作品中颇为少见卖出了天价是当今市场对其后续价值看高的表现。
    画面上几丛修竹立于岩石前下有兰蕙映衬恰如天成呈自然之趣。修竹安排错落有致竹竿细密却显示力量。
    仔细欣赏竹叶、竹干都有板桥“六分半”书法的笔意摇曳多姿清丽的意境中透出画风的老辣。
    “我们先来看这幅画上的竹子。”李大爷说道。
    郑板桥的画竹之法中有明显的书法用笔这是他依据“书画同源”之理取苏轼、黄庭坚“书法之关纽透入于画”自云“东坡、鲁直作书非竹也而吾之画竹往往学之。黄书飘洒而瘦吾◎长◎风◎文◎学ww≠¢︽t竹中瘦叶学之;东坡书短悍而肥吾竹中肥叶学之。此吾之取法于书也”。
    为此他的画竹之法中有明显书法用笔竹叶不仅带黄体瘦笔和苏体肥锋又呈隶属之撇捺竹干亦具圆润之篆意。
    再来看画上的石崖那是雄浑朴茂、秀峭峻的石崖。不是一般文人画中的玲珑剔透、柔曲圆润的太湖石它那样地坚峭硬崛虽然形态上缺少比例和谐之美却透着一股雄强刚直之气实在是因为郑板桥遵从苏轼的“丑石说”丑可以转化为美。丑中有美以丑为美、为奇进而突出了石头的雄与秀正如他自己所云“燮画此石丑石也丑而雄丑而秀”。
    画家独创的竹与石画风再辅以多体合一的“六分半”书法题跋“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诗句诗、书、画三者交相辉映。不但笔墨韵味十足而且作品丰富的主题也出来了在纷繁扰攘的世间竹以其志节屹立崖头把定青山可以抵御八风的来袭反映了作者本人孤傲不群、特立独行的志节。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代表人物据清代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中的“八怪”。为罗聘、李方膺、李鳝、金农、黄慎、郑燮、高翔和汪士慎。
    “八怪”中郑板桥当属代表人物。文献载乾隆东巡时曾封郑板桥为“书画史”。
    而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幅《兰竹》画上题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悲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郑板桥被后人誉为“诗、书、画”三绝的全才画家有论者说郑板桥在三绝之中又有三真即真意、真气、真趣。
    其书法融黄庭坚、苏东坡之体。掺篆隶楷行诸体并杂以兰竹笔画入书大小参差标新立异既有峻峭纵横之雄又有潇洒秀丽之韵人称“六分半书”。
    清何绍基评板桥书法:“板桥字仿山谷间以兰竹意致尤为别趣。”
    以绘画笔法入书古亦有之但像板桥出神入化者无二也。
    他的绘画成就极高尤擅画竹石细枝粗叶瘦劲孤高格调超人所画之兰突出山间野气用笔秀逸幽香扑人。
    李大爷认为郑板桥书画的独特风格和杰出成就在当时就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追随者甚众并有了板桥派之称清代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这样写道:“郑燮字克柔……工画竹以八分书与楷书相杂自成一派今山东潍县人多效其体。”
    后世不少名家也宗学其法如戴熙、何绍基的竹石等更多人则吸取他勇于革新的精神纷纷创立新格如近代“海派”诸家以及现代齐白石、徐石桥等人。
    在扬、州八怪中郑板桥的画史地位和后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