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2章 剃发令  明末命运之抉择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再次回到顺庆城,蛮人在在汉人统治区域强行推行剃发令,在江阴、在嘉定制造的一个个骇人听闻的惨案传来。

    本来,剃发令颁布只是稍稍晚于蛮清占领金陵而已,本来这些惨案在蛮清占领金陵两个月之后接连发生,但时人认为其爆炸性远未南京陷落那样来的震撼,如此竟然晚到了三个月。

    一般认为,满族统治者希望通过剃发易服来打击、摧垮广大汉族人民尤其是上层人士的民族精神;保持满族的统治地位,保持满族不被汉族同化。

    后来的历史表明,满族统治者的这一措施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汉人逐渐淡忘本民族服饰,习惯了满族的发式和服装。

    到辛亥革命推翻清帝国,号召民众剪去辫子时,竟然有许多被蛮清思想洗礼后的奴民不愿意剪,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害怕剪去辫子后被官府杀头,可见“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发易服”政策对汉族影响极深。

    在所谓的天命六年161年,后金攻下辽阳,“生擒御史张铨,其余官民皆剃发降”。不久辽东各地大城池尽入金人手中,“官民皆剃发降”。

    在那以后,蛮清只接受“剃发归降”,投降的百姓叫“剃发降我之民”。

    攻下城池而官民没有剃发,就不算真的降服,蛮清是要大加杀戮,明将张春的故事更能贴切的说明这件事情。

    张春曾经是四万明军的统帅,在大凌河之战中被后金俘虏。

    被俘当晚,皇太极就派人送来了佳肴美酒,但为张春拒绝,还说了“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更二夫”之类的话。

    也难怪,如果派人送顿酒菜就能劝降一个统领四万军队的明朝将领,那大明江山只要轻轻一捅就倒塌了,皇太极对这次失败应该有心理准备。

    此后,张春开始绝食,但求一死。三天之后,皇太极再次出马,亲自给他赐食,张春不知道是被感动还是实在太饿,开始吃饭,这就意味着他愿意效忠了。

    一切都谈好了,但张春就是不愿意剃头,皇太极无奈只好把他安顿在三官庙“恩养”,最后张春始终老于庙中。

    如此明将张春就成为第一个因为不肯剃发而死去的大明忠烈之士,但不是最后一个。

    天聪四年三月(也就是160年),蛮清大贝勒阿敏示谕永平官民:“我兵久留于此,意在养民,以成大业。尔等妄意谓我将返,且间有不剃发之人,是不知兴师之意也。今尔等宜各坚意剃发,有不剃者察出处死。”

    从那时候蛮清下令,所捕获的汉人都要对其剃发,对不剃发的则一律处死。

    辽东本为汉家儿郎世居之地,从春秋战国时燕国就在此建立郡县,就这样变成了蛮州。

    在吴三桂与李自成在一片天(也就是山海关)附近交战的时候,蛮清也是要挟吴三桂,强迫其率军剃发,然后才出兵援助的。

    在蛮清进入北京,虽然曾经强硬推行剃发令,但是遭到大多数官员,包括一些投靠蛮清官员的反对,这帮读书人认这个死理,在形势危急的时候,老子被迫投降你,做了汉奸,本来就是一桩非常耻辱的事情。

    现在,你蛮清竟然让我剃成那种金钱鼠尾的发型,如此让我死后如何见先人于地下?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投降蛮清的官员带领大家反对蛮清暴行,有的竟然护发南逃。

    多尔衮不得不下令暂缓推行剃发令,如此也让那帮无耻的汉奸自认为蛮清已经臣服,与蛮清合作,打下江南花花江山。

    现在蛮清只是在扬州稍稍遇到一丝抵抗,就趁着大明内忧外患之时夺取江南之地,多尔衮志得意满,利用无耻汉奸孙之獬上书,在全国再次推行剃发令。

    这个孙之獬为独得蛮清欢心,有心“标异而示亲”。一日上朝时他变得“焕然一新”,不但剃了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