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卷附录一:明帝国的晚期政治形势与天启革新  1618:燎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明朝的政府到神宗皇帝驾崩的时候,已经趋于总破产的地位,国家财政因为税收制度的不健全和帝国庞大的开支已经危如累卵,几乎所有有识之士都认识到帝国必须发起改革,在这种情况下,神宗去世了,在接下来一个月,政治形势如走马灯一般发展,神宗皇帝的儿子,光宗皇帝因为听信了方士的胡言乱语最终服用了一副至今也不能明确的丹药而去世,继承皇位的是他年轻的儿子——朱由校,亦即明睿宗天启皇帝。

    在经历了一系列帝国宫廷斗争之后,在自己的堂弟,当时颇有声望的吴王朱由桢的支持之下,朱由校夺回了属于自己的宫廷,并且驱逐了极有野心的女人李选侍,成为了帝国的实际统治者,而在这个过程之中,张子云、冯君晨这些在日后改革起到极为关键作用的年轻人逐渐登上了帝国舞台。

    朱由校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追查父亲突然去世的事件,在这件事上,帝国中央政府的核心人物们因为未能以死抗争,阻止光宗皇帝服药而受到了朝野内外强烈的批评和弹劾,身为文官首领的方从哲被迫致仕归家【并且亲自撰写了《归居录》,这本书也是研究红丸案最直接的资料】,受到牵连的还有内阁,首辅刘一璟感受到了皇帝的威胁,因此试图以自己的牺牲来挽救整个东林党在这件事上的不利局面,至少保住东林党在内阁当中的位置,但最终换来的是以他为首的内阁的解散。

    解散全部内阁成员在整个明朝的历史上,自从明太祖皇帝之后,这还是头一次,皇帝的这一行为无意是在履行皇帝在继位诏书中所承诺的全面更化的政治主张,对于当时朝廷里的保守派来说,这是一个极为危险的政治信号,这位皇帝并不像自己的祖父一样善于玩弄政治平衡,通过一些手段来平衡保守派和改革派之间的政治平衡,这位年轻而果敢的皇帝在自己的堂弟吴王的支持下发起了后世称为“天启革新”的庞大政治改革。

    这次改革的最终方案实际上是由吴王、张子云、冯君晨等人制定的,他们在之后的几年来,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改革策略试图改变整个明朝的征服。

    改革的第一步便就是改组了中央政府,建立领导改革的权力机构,在这一点上,原先的内阁是不能承担其责任的,因为内阁原则上并不能领导朝廷的具体办事机构六部,而六部,则充斥着对改革并不十分满意,甚至抱有敌意的文官们,明朝之前的张居正改革已经给这些年轻的改革者提供了一个极为沉痛的教训,如果不培养出一批极为忠诚和有效的办事官吏,那么任何改革都会因为受到明面上和暗地里的抵抗而最终失败,因此建立起强大而有力的权力机构便势在必行。

    泰昌元年十月初一,在继位一个月之后,皇帝下诏重建内阁,以孙承宗为少保、武英殿殿大学士,担任内阁首辅,冯君晨为兵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担任内阁次辅,在这两个人的支持之下,天启革新正式拉开了序幕。

    十月初三,皇帝下诏正式组建总统事务府府,这个总统事务府是在吴王行营时期的基础上扩大而成的,其办事机构就设置在距离皇城不远的一个四合院内,由张子云统辖全局,冯君晨、严玉、杨泉、柳依依等人具体管理各部,这些部门基本分割了六部的权力,自然是引起了六部的强烈反应,但最终在激烈的争吵之后,总统事务府获得了和内阁几乎同等的权力,而六部的一些具体办事官员也同时兼任着总统事务府的一些职务。

    天启元年十月十日,天启皇帝正式下《定国策诏》,诏书历数当下帝国政府所面临的各种政治以及经济问题,决心改革,这一诏书引起了朝廷内部保守派的恐慌,一时之间,群起反对,包括在皇帝继位中出力极多的杨涟,他以“变祖宗之法,夺天下之利,与国家法度不利”(杨涟《以国策诏上皇帝言大不利疏》)的理由强烈反对,但最终遭到了皇帝的留中处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